天干地支是什么意思
天干地支是什么意思?
经常可以听到周围的朋友们提起天干地支,可是还有部分朋友不太清楚天干地支的意思是什么?
天干地支到底是什么意思?天干地支又是如何区分的呢?
、
、

天干地支的意思是什么
天干地支:“甲、乙、丙、丁、戊、己、庚、辛、壬、癸”称为十天干,“子、丑、寅、卯、辰、巳、午、未、申、酉、戌、亥”称为十二地支。
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,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,两者按固定的顺序相互配合,组成了干支纪元法。

天干地支由来
早在公元前2697年,中华始祖黄帝建国时,命大挠氏探察天地之气机,探究五行,始作甲、乙、丙、丁、戊、己、庚、辛、壬、癸等“十天干”,子、丑、寅、卯、辰、巳、午、未、申、酉、戌、亥等“十二地支”,相互配合成六十甲子用为纪历的符号。

天干地支的用法
古人以天干地支作为载体,天干承载的是天之道,地支承载的是地之道。
在天成象,在地成形,在人成运;天道与地道决定着人道,故设天干地支以契天地人事之运。
十天干与十二地支的组合,形成了六十甲子,六十甲子用以阐述天地人之学。

天干地支的阴阳属性
天干五行分为阴与阳:甲木、乙木、丙火、丁火、戊土、己土、庚金、辛金、壬水、癸水。
其中甲、丙、戊、庚、壬为阳性,乙、丁、己、辛、癸为阴性。
十干又分配以天文,甲木为雷,乙木为风,丙火为日,丁火为星,戊土为霞,己土为云,庚金为月,辛金为霜,壬水为秋露,癸水为春霖。

天干地支是我国古代的纪年历法
天干地支是古代的纪年历法,当一年的二十四节气逐步形成之后,也就出现了相应的“口诀”:
立春念三丙火用,馀日甲木旺提纲。
惊蛰乙木未用事;春分乙未正相当。
清明乙木十日管,后来八日癸水洋;
谷雨前三戊土盛,其中土旺要消详。
立夏又伏戊土取;小满过午丙火光。
自立春至大寒,一年四季皆被包含其中。
天干地支的计算方法在中国已经流传了几千年,我我国的古代,天干地支往往用来计算日历,探索天文星相,勘探地理。